学术一览五月,山大人潜心教学科研,不断用勤奋与拼搏浇灌梦想的土壤,耕耘出山大学术的新局面。下面,就跟着姗姗一起,看看山大最新的学术成果吧!
01《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创刊号正式发布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打造高质量的新文科学术交流与研讨平台,山东大学作为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组长单位,创办《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期刊。近日,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专题刊物《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创刊号正式发布。《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努力办出中国特色,形成知名品牌,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助力蓄能,为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做出积极贡献。02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英杰教授团队在CO2捕集强化制氢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高效节能及储能技术与装备山东省工程实验室李英杰教授团队在CO2捕集强化制氢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icrotubular Fe/Mn-promoted CaO-Ca12Al14O33bi-functional material for H2production from sorption enhanced water gas shift"为题,发表在国际环境催化领域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IF=19.503)上。山东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春晓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英杰教授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CO2捕集强化燃料重整制氢工艺利用钙基吸收剂捕集制氢过程中产生的CO2,打破反应平衡,从而提高制氢效率和浓度,同时实现温室气体CO2的捕集,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制氢技术。近年来,钙基材料因其低廉、无毒、CO2吸收容量高和吸收速率快而备受关注,广泛应用于CO2捕集及强化燃料重整制氢过程。天然钙基材料由于在循环过程中发生高温烧结导致CO2捕集性能急剧衰减,从而降低强化制氢性能。钙循环应用于CO2捕集强化制氢技术的关键是:获得同时具备高捕集CO2反应活性和高催化重整制氢性能的钙基双功能材料。高性能钙基双功能材料需要吸附位点与催化位点均匀混合,同时需要支撑材料增强其抗烧结性能,保持较高循环稳定性。该研究以高效强化水气变换制氢为目的,立足于钙基双功能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可控合成,创新性地利用生物质模板制备了中空微米管状结构Fe/Mn修饰钙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CO2捕集性能、强化水气变换制氢和循环稳定性,揭示了Fe/Mn协同促进钙基材料捕集CO2和强化制氢机理。该研究为发展钙循环捕集CO2强化燃料重整制氢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200415503 结构成分与物性测量平台助力手性发光组装体领域多项研究进展近期,化学与化工学院邢鹏遥、郝爱友教授团队在手性发光组装体方面取得新进展,一系列成果展示了通过超分子组装方式制备智能响应型手性发光体的丰富手段,为光电材料、光敏传感器等领域的进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结构成分与物性测量平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成果一:A chemosensor-based chiral coassembly with switchable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Nat Commun.,2021,12, 6320.本研究制备了萘二价酰亚胺(PNC)和香豆素(CC)的组装体系,发现不同比例条件下得到囊泡、螺旋等不同形貌的组装形貌,由于PNC发射带和CC吸收带有重叠,体系存在能量转移现象,表现出CC和PNC的荧光特性,随着CC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由于CC和SO2及其衍生物存在相互作用而表现为对SO2类物质的特异性识别,组装体在遇到SO2类物质时也表现出荧光性质和手性光学性质的变化,显示了在手性识别传感器和探针方面的应用潜质,该体系通过超分子组装获得特异性识别作用的荧光手性组装体,为功能性发光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意义。成果二:Ultraviolet Light Detectable Circularly Polarize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in Chiral Naphthalimide Self-Assemblies,ACS Nano,2021,15, 20192-20202.圆偏振荧光(CPL)和有机室温磷光(RTP)物质组装构建圆偏振磷光体,有望推动手性光电器件的构建,但是能否实现荧光和手性性质的开关是其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通过主客体组装策略,引入四苯甲腈(TCNB)作为手性主体与溴代萘酰亚胺类物质组装,构建了具有激发光响应的荧光/磷光和手性开关体系。所制备材料能够在TCNB的吸收光波长以下激发时表现红色RTP发光和相应的圆偏振荧光行为,在TCNB吸收光波长以上的激发光下表现蓝色荧光,实现了RTP的开关,通过可识别的红-蓝发光颜色转变,表现了高效检测紫外光的应用潜质。成果三:X···X Halogen Bond-Induced Supramolecular Helices,Angew. Chem. Int. Ed.,2022, DOI: 10.1002/anie.202113786卤素键源自卤素原子的亲电区和另一分子的亲核区的吸引作用,是构建超分子螺旋结构的理想作用方式。然而卤素键作用对溶剂极性敏感,易受其它非共价键的竞争作用,导致构建卤素键单元的螺旋结构较为困难。本文系统地探究了基于π-共轭苯丙氨酸的不同卤素取代物构建的超分子组装螺旋结构,探究了不同卤素取代物的螺旋结构形貌和手性变化,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和实验手段,推断了其中的组装机制,结论表明了X···X型卤素键在螺旋结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由于π-共轭苯丙氨酸结构的设计,多重非共价键合作用(π-π共轭、氢键等)保证了原本较难实现的弱卤素键作用的形成。这一研究展示了卤素键在控制超分子组装中螺旋和手性结构的形成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手性光学自组装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成果四:Folded Propeller Chiral Structures Exclusively Adaptive to Chloroform,ACS Nano,2022,16, 4551-4559.芳香化合物生色团和发光体是可控合成手性材料的理想原料,要实现芳香物质手形体的制备,通常通过合成和超分子组装两种方式,其中超分子组装不需要复杂的合成和分离过程,具有显著优势。本论文制备了一系列苯并咪唑和吡啶的折叠结构超分子组装体,该组装体基于咪唑上二氨基酸形成的分子内氢键表现出螺旋手性性质,且对氯仿有特异性的识别作用,该体系基于简单的氢键折叠组装制备了手性芳香结构,为手性光学物质和圆偏振荧光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意义。成果五:Chiral molecular nanosilicas,Chem. Sci.,2022,13, 4029-4040.纳米颗粒与手性物质复合可获得手性组装体,大多数研究使用纳米颗粒与手性基质、聚集体复合的方式,然而从分子层面赋予纳米颗粒手性性质仍然是一个挑战。本论文通过分子折叠的策略,赋予多面体低聚硅氧烷(POSS)固有手性。将二氨基二茂铁与POSS进行共轭,氨基片段中基于氢键折叠作用的手性传递到二茂铁和POSS,可形成螺旋结构的组装体。该研究为制备独立分子层面手性纳米颗粒提供了新的思路。04 微电子学院王以林教授团队在电控磁效应调控二维磁性材料物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日,微电子学院王以林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电控磁效应调控二维磁性材料物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Variation between Antiferromagnetism and Ferrimagnetism in NiPS3by Electron Doping”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8.808)。王以林教授、物理学院刘晓辉教授和陈延学教授、晶体材料研究所王善朋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微电子学院博士研究生弭孟娟、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兴稳、晶体材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世磊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二维磁性材料由于其超薄厚度和弱层间范德华相互作用,其磁性能如居里温度(奈尔温度)、磁各向异性、矫顽力等可以通过载流子浓度、层间距、应力应变、界面等多种手段进行调控。利用纯电学手段操控磁性是自旋电子学器件走向应用的重要途径,其中载流子浓度调控是常用的有效调控手段。静电掺杂和离子液体调控载流子浓度的有效深度较小,主要作用于薄层材料。然而,对于层内反铁磁材料,例如MPX3(M = Mn, Fe, Ni; X = S, Se),由于其净磁矩为零,MPX3磁性能的探测一般基于块体材料。因此,电控磁效应调控MPX3磁性的研究充满挑战。为调控MPX3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且不引入缺陷和杂质等,王以林教授课题组利用有机阳离子插层技术,将各种类型有机阳离子插入到MPX3的范德瓦尔斯层间,利用插层离子与每层材料间的电荷转移系统地调控其中的载流子浓度,进而调控其磁性能。他们发现在适当的电子掺杂浓度下(~1.5 – 4×1013 cm-2),NiPS3的基态由反铁磁序转变为亚铁磁序(AFM-FIM相变),且Tc高达100 K。他们与物理学院刘晓辉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理论计算结果提出电子掺杂诱导的AFM-FIM相变是由于Stoner效应和超交换作用之间的竞争导致的。该工作为电控磁效应调控范德华磁体的磁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为研究范德华磁体的电子结构与磁性能之间的关联以及设计新型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11275005 计算机学院交叉研究中心两项最新研究成果被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录用近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三维曲面重构及复杂三维形状绳网结构计算方面取得新进展,两项研究成果被计算机图形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接收,并获得SIGGRAPH 2022大会长文报告邀请。两项研究成果均以山东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计算机学院屠长河教授和辛士庆副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Restrict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 for Explicit Surface Reconstruction”解决的是面向病态点云数据的曲面重构问题,这也是数字孪生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鹏飞,合作单位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腾讯美国公司。该研究受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启发,即在各种可能性中,人们关心的是整体形状简单、最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那种可能,创新性地提出从整体到局部的渐进重构算法,攻克了显式重建中的系列关键症结问题。在真实扫描数据集和国际通用数据集上的大规模实验表明,该算法速度快、鲁棒性强,在点云数据存在严重瑕疵的情况下也能得到比较理想的重构结果,有望被集成进高端三维扫描仪。论文“Computational Object-wrapping Rope Net”解决的是面向机械吊装物体时的绳网结构自动计算问题。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刘健,合作单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腾讯美国公司。目前,复杂三维形状绳网结构的生成严重依赖人工经验,缺少自动化算法。该研究从几何分析和物理计算两方面出发,以结构稳固和应力分散为目标,研究如何自动生成安全可靠且简单易操作的绳网结构。该研究将现实需求转化为带约束的变分优化问题,设计出一种“从离散到连续”的快速优化方法,最后对绳网的缠绕过程和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在绳网结构设计上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的跨越,为复杂形状物体自动吊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原文链接:1.Restrict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 for Explicit Surface Reconstruction2.Computational Object-Wrapping Rope Nets06 齐鲁医院李刚教授团队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宏教授团队在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李刚教授团队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宏教授团队在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工程化外泌体负载磁性纳米颗粒的铁死亡疗法,为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月5日,研究成果以“Synchronous Disintegration of Ferroptosis Defense Axis via Engineered Exosome-conjug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Glioblastoma Therapy”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1区,IF=16.806)。李刚教授和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薛皓副研究员,刘宏教授和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院桑元华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李柏延和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陈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精准诊疗分子靶标鉴定和临床转化及脑肿瘤医工交叉治疗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外泌体调控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全新机制,揭示了髓系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脑脊液外泌体分子标志物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在Autophagy、MolecularCancer、Molecular Therapy、Cancer Immunol Res、Oncogen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2项,已转化4项;主要研究成果“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分子标志物鉴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相关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10545107 山东大学牵头的两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通过结题验收4月23日,由山东大学药学院展鹏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运用基于靶标的精准药物设计与优势片段模块合成技术发现抗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山东大学药学院姜新义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靶向肝癌的RNAi智能纳米递送系统设计与研发关键技术”通过结题验收。“运用基于靶标的精准药物设计与优势片段模块合成技术发现抗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项目为山东大学2019年度牵头,与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该项目围绕抗病毒药物的重大临床需求,建立了基于“靶标结构信息发掘-优质化合物库构建-高效活性筛选”的抗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技术体系,发现了35个具有开发前景的抗病毒先导化合物及3个候选药物,其中部分成果已实现转化;发表SCI论文51篇,国内核心期刊31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培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名、山东省杰青1名、山东省优青1名。项目的实施扩大了我国学者在抗病毒药物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对推动抗病毒创新药物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靶向肝癌的RNAi智能纳米递送系统设计与研发关键技术”项目为山东大学2019年度牵头,与银丰生物工程集团联合承担完成的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项目聚焦于核酸药物智能纳米递送系统,构建了功能化聚合物材料库,筛得用于高效递送基因的载体材料,验证了递送系统“打靶”效率和生物学功能,完成了中试放大及处方优化,为后续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实施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1项完成转让;培养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山东省海外优青1名。本项目首创了肝癌特异性RNAi智能纳米递送系统,对于推动我国核酸药物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08 张士海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日,《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刊发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士海教授的学术论文《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文章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出发,运用整体性视角下的四个辩证统一归纳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辩证理路,提出应从理论、制度、文化与实践四个层面出发,着力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为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有着客观的历史场域。其发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守,是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解放与复兴主题的时代注解;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预设与凭借的科学阐发;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濡染的文化之果;凝结于系列建党活动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活动的实践之果。09 齐鲁医院陈丽教授团队成果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为展示中国重要医学科技成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中国医学科技创新方向,4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陈丽教授团队“揭示下丘脑中枢对肝脏糖代谢的昼夜节律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荣列《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之一。《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聚焦该年度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促进学科发展、改进“促防诊控治康”实践、推动健康产业进步潜力的医学科技进展,遴选采取“多元化计量指标”与“多主体研判”相结合的分类评价方式,无偏倚纳入多源数据,包括中国研究者在2021年度发表的医学研究论文、获授权的国际专利、获批上市的国产药物产品、批准注册的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收集总计多达27.6万余条数据作为遴选基础数据。研究团队进行量化分析、专家评价和综合研判,形成77个备选项,经同行评议、学部委员推荐、审核委员会审核、执委会审定,最终产生31项年度重要进展。其中,陈丽教授团队成果榜上有名。该进展基于陈丽教授团队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教授团队通力合作在Nature主刊上发表的以“REV-ERB in GABAergic neurons controls diurnal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为题的研究论文。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侯新国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刘福强副主任医师及宋佳、王靖等研究生为共同作者。研究报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GABA神经元的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阐释了临床黎明现象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将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首次将下丘脑中枢对外周糖代谢的调节精准定位到了视上核GABA神经元,发现并系统论证了生物钟相关基因表达在该调节中的作用与机制,对深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糖代谢的时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优化临床血糖控制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0 张亮然教授团队在减数分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张亮然教授团队在减数分裂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regulates meiotic chromosome organization”(“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调控减数分裂染色体组装”)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山东大学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博士后杨晓为第一作者,张亮然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发现减数分裂时期Pds5通过与蛋白酶体相互作用招募其到染色体上调节泛素化水平,进而影响染色体轴长。这一发现揭示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减数分裂染色体组装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Pds5如何调节减数分裂染色体组装,为深入解析减数分裂染色体结构和重组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张亮然教授团队长期聚焦于减数分裂重组调控的研究,发现女性特异的“交叉重组成熟缺陷”是导致高频率的染色体分离错误和非整倍体的根本原因(Cell 2017);揭示染色体轴长变化调控减数分裂重组的新规律,解析染色体轴长调控的分子通路(Cell 2019;Sci Adv 2021;Nucleic Acids Res 2021;PNAS 2022;iScience 2022);鉴定新的减数分裂重组调控因子MEIOK21和RNA-DNA杂合链并解析其作用机制(Nucleic Acids Res 2020;Cell Rep 2021)等。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10690211911 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获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报道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秉承“扎根县域、科学研究、精准服务”的理念和“服务全国”的新理念,深入研究、攻克和解决全国县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问题。2022年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基层动力机制——记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团队”为题,对研究院研究团队进行整版报道。未来,县域发展研究团队将围绕国家重点战略需求,持续扎根县域发展研究,重点针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三产融合与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要素配置制度改革、双碳战略下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前景广阔。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04/t20220420_5404368.shtml12 刘旭光教授、谭必勇副教授文章在《档案学研究》同期发表近日,历史文化学院刘旭光教授撰写的“致敬:档案先生”和谭必勇副教授撰写的“基于场域理论的地方特色档案治理研究——以苏州为例”在《档案学研究》2022年第2期同时发表。近年来,围绕民国档案学人及其思想研究等问题,刘旭光教授已提出很多思考和见解,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谭必勇副教授对苏州特色档案展开的研究提高了学界对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治理的理性认识,为优化地方特色档案治理开辟了新的诠释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3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物质创制与能量转换科学研究中心高珂教授课题组在有机光伏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近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物质创制与能量转换科学研究中心高珂教授在有机光伏电池的分子晶态与双生载流子途径等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The Molecular Ordering and Double-Channel Carrier Generation of Nonfullerene Photovoltaics within Multi-Length-Scale Morphology”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化学一区,IF:30.849)及“Simultaneously Enhanced Efficiency and Mechanical Durability in Ternary Solar Cells Enabled by Low-Cost Incompletely Separated Fullerenes”为题发表在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材料一区,IF:5.7)。(a)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共混膜中形貌与(b)光物理路径图有机光伏电池(OPV)具有低成本、质轻、柔性、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点,是当前新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高珂教授研究了非富勒烯受体分子在“单晶-纯膜-共混膜”的结构细节与排列规律,发现在非富勒烯受体(NFA)较强的自发载流子形成现象,总结了有机薄膜光伏电池双生载流子途径:1、NFA相自发光生载流子;2、界面CT态解离激子产生载流子。双通道机理是非富勒烯受体光吸收和能级优势外另一个重要的优点,它们共同造就了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光伏电池中的成功。该工作深入探索了NFA分子的结晶结构与自组装过程,揭示了非富勒烯有机光伏电池双通道载流子形成机制。这些结果对有机光伏材料结构与光电转换过程提供了新的认知。此外,高珂教授课题组在低成本“工业级”富勒烯同时提升OPV效率和机械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为同时提高器件能量转换效率和机械性能提供了一种简单且经济的全新思路,对柔性或者可拉伸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原文链接:1.The Molecular Ordering and Double-Channel Carrier Generation of Nonfullerene Photovoltaics within Multi-Length-Scale Morphology2.Simultaneously Enhanced Efficiency and Mechanical Durability in Ternary Solar Cells Enabled by Low-Cost Incompletely Separated Fullerenes14 李佳硕教授团队在Cell姊妹刊One Earth发表研究论文近日,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李佳硕教授课题组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清华大学、马里兰大学和仁荷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在Cell姊妹刊One earth上发表了题为《Life-cycle assessment shows that retrofitting coal-fired power plants with fuel cells will substantially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的研究论文。我国需要大规模部署灵活发电电源替代煤电。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灵活发电技术,被视为替代煤电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从生命周期角度考虑,燃料电池并非零碳技术。因此,有必要系统评估在中国实施燃料电池替代煤电策略的生命周期减排潜力。本文利用前景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研究了四种主流燃料电池技术以天然气或风电解水制氢为燃料,在中国大规模替代煤电的生命周期减排潜力,发现燃料电池替代煤电可降低生命周期CO2排放70%以上。风电解水制氢可带来最大的CO2减排潜力(97.0%),但会导致PM2.5和SO2减排潜力下降。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ew0C9C~ItyL4J学术一览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山大人昂扬向上,奋力拼搏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汇成学术星海加油吧!SDUers
素材来源 |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 | 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