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参考封面秀|美媒反思:美国该如何修复医疗体系
参考消息网6月21日报道美国《时代》周刊6月28日(提前出版)一期发表题为《要修复美国破损的医疗体系,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谁能算作“专家”》的文章,作者系S·E·史密斯。文章称,如果真想让美国的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安全、平等和人性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停下脚步,珍视嵌入医疗体系的每个人。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人正渐渐走出新冠疫情,就像野火中的幸存者在审视一片不复辨认的景象。我们要清点所剩几何,不得不开始重建,但需要的不只是照搬从前,恢复已经失去的。我们可以让医疗体系以及支撑医疗体系的基础设施更好、更强、更有韧性。
过去15个月,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认识到,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珍视医疗体系中的所有利益攸关方:不仅仅是保险公司高管和医院负责人,还有患者、残障人士、年长者、低收入群体、历来遭受医疗歧视的有色人种、医务工作者及辅助人员。
被遗漏的声音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都要和医疗体系打交道,前提是他们能负担得起。但有关医疗改革的讨论往往遗漏了一些人的声音。政策制定者、行业主管、医院官员和其他身处高位者听取的建议都来自身份类似的人,或是来自医务界的头面人物,比如能吸引高端患者、备受追捧的专家。
在这类讨论中,了解医疗体系最薄弱环节的人未能充分发声。这些人包括只能赚取最低收入的救护车随车人员,在经费不足的社区诊所中工作的护士,没有医疗保险、被迫把胰岛素减半以求撑到下一个发薪日的患者。
矛盾的是,这些人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让他们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被认为身份最低微的群体往往对于他们身陷的体系有着最深刻的观察。
新冠疫情中,两个利益攸关方群体格外活跃和敢言:一是护士,一是残障人士。尽管社区为之欢呼,医院悬挂“英雄在此工作”的条幅,媒体称之为“关键工作者”,但很多护士本不应该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拼命。护士身处照顾患者的一线,每个班次都要和指派给自己的患者相处好几个小时,而医生一般只在检查和评估时才短暂接触患者。护理工作让人身心俱疲,护士通常最了解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在医疗体系中看到其他人或许察觉不到的一面。但这些医务人员往往得不到医生享有的尊重。
然而在疫情中,美国别无选择,不得不听听各地护士的集体呼声。一家又一家医院的护士携起手来,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即使这意味着穿上垃圾袋充当护具,甚至在纽约市的部分医院也有这种情况,这迫使当权者直面现实:我们对于一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灾难应对不足。此外,护士迅速接受了远程探视患者的技术,而很多患者最后正是通过视频聊天才能和家人道别,这提醒了医务界:照顾患者不只是身体护理。
残障人士是包括慢性病患者、轮椅使用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在内的广大群体,约占美国人口的26%。尽管“专职患者”一词有时用作贬义,却精准描述了很多定期和医疗体系打交道的人。这些人出于自身医疗需求,对医疗体系的里里外外都极为熟悉,包括体系中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期间,一些人通过#HighRiskCA(“高风险加州”)等网络热词大声疾呼,指出在疫苗接种的第一阶段,加利福尼亚州的疫苗分发系统遗漏了未达到65岁以上年龄要求、但极易感染新冠肺炎的残障人士这一问题。此外,通过约翰斯·霍普金斯残疾人健康研究中心与残疾人医疗保健尊严中心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个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小组建立了疫苗优先顺序图表,追踪各州如何处理残障人士的疫苗接种条件,同时帮助残障人士应对极为复杂的接种指南。残障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经历和担忧,开发出无障碍的简明产品来帮助残障群体,填补了公立医疗系统的空缺。
未来路线图
这些实例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些往往受到忽视的人在灾难中碰巧提供了有用信息,我们应将这些例子当作未来的路线图。在前进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护士、残障人士、医疗协调人员以及许许多多其他人的知识和技能,来构建我们值得拥有的医疗体系。这些人应当出现在制定政策的房间,包括立法机构、倡议团体以及其他推动政策优先目标的实体。有志于医疗改革的人应主动寻找这类声音,进一步了解如何为人们的真正需求鼓与呼,弄清要向当权者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人们提及让倡导者不快的话题,有必要接受这种不快,将其当作改进工作的契机。
一些人拥有大量与医疗体系相关的经历,他们提出的批评或许能对修复医疗体系的建议加以改进。想想政府出资、统一结算的医疗体系方案。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一项民调显示,多达36%的美国人支持这一方案,但有关这一话题的公共讨论从未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相互抵触的建议也让讨论混乱不堪。如果没有在医疗领域的经历,人们也许会认为这个方案不过是有人需要医疗服务、政府为此埋单。而残障人士提出的问题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很细碎,实际上对所有人都至关重要,比如处方药的报销比例,或是医生建议患者接受昂贵的检查或手术、但患者达不到严格的医保标准时该怎么办。
我们正渐渐走出抗击无形敌人的艰苦战争,而且知道现行体系已经破损,但如果我们在修复体系时遗漏了知情者的声音,无论怎么做,结果都不会是改进升级,而只是新瓶装旧酒。
珍视每个人
二战后日本逐渐开始经济复苏,制造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丰田公司推出“安灯系统”:生产线上的任何人都能拉下绳子中止生产,以此解决安全或质量问题。任由个人叫停数以百万美元计的流程听上去不可思议,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高度有效,让所有人都成为有经验的利益攸关者,无论他们承担的是什么任务。
安灯系统曾为扭转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加州弗里蒙特自动生产工厂的氛围发挥重要作用。该厂一直表现为“有毒工作环境”,且效率低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丰田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利用丰田的生产流程联合经营。让工人手握“安灯拉绳”最终成功提升了士气,增强了参与意识。
美国医疗体系整体上也需要一根“安灯拉绳”,也就是我们知道能在医疗场景中发挥作用的东西。部分机构正采用类似的安全检查来保护患者和服务提供者,其中之一称作“叫停流程”,任何人都能叫停医疗流程,以此应对安全担忧或药物误用及设备使用不当等问题。
重点是,真正的专家并不总是团队负责人、声名卓著的外科医生,或有着宏观眼光、大局思维的人。有时专家只是生产线上的某个人,或是医院中打扫房间的护工。工厂的体力劳动者能就怎么把门封得更严给出巧妙主意。
我们或许不知道下一场大流行何时来袭,但我们知道所有人都需要医疗体系,而且知道下一次新病毒或造成严重伤亡的事件暴发时,医疗体系必须强劲得多。修复美国的医疗体系要虚怀若谷,识别来自各方各面的专业建议,还要能尽早将所有利益攸关方纳入这一进程。如果我们真想让美国的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安全、平等和人性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停下脚步,珍视嵌入医疗体系的每个人。
美国《时代》周刊6月28日(提前出版)一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