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处在行业风口浪尖的新氧邀请600多人,不惜花千万在三亚召开医美行业盛典,一则为颁奖,二是提出了“新医美”的概念。
一经提出,“新医美”这个词就占据了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媒体对“新信息、新技术、新服务、新品牌、新供应链”的提法基本保持认可,甚至积极态度。
医美行业过去一年受到政策“敲打”超过15次之多,“新医美”是否能给这个带着“枷锁”前行的赛道打开新的一扇窗,受到行业和媒体的诸多关注,也属正常。
既然有人“唱赞歌”,必然有人“唱反调”。
被新氧邀请参加此次盛会的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东方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江华认为:
“就整个医美来说,新医美和旧医美,实际上在这两个新旧的概念上是没有明确界定的,我不认为有新旧之分,只能说是在流通环节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天下美商认为,新氧提出的“五新”,最重要的是其中“一新”,或者说,其它“四新”都是基于这“一新”来展开,这“一新”就是——新信息。
比如新技术,这里的新技术并非指医美自身技术的改变,实际上西医外科理论没有大的突破,医美技术也不可能出现革命性发展。
新氧提出的“新技术”里包含利用新氧魔镜、视频面诊等小工具,在消费者选择医美服务前,对是否需要医美服务、需要何种类型的医美服务提供意见和建议。
本质上,这是一种医美信息的交互技术,包括“新服务”——以新氧体验官、美次卡等形式让消费者通过体验的方式享受医美服务,然后可发表点评,可以理解是“医美界”的大众点评。
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江华主任所指的“流通环节”。
不难看出,这些医美信息交互技术和医美信息传递关系很大,但和医美本质联系并不紧密,即“新技术、新服务”的提出并未改变医美的本质属性,顶多是为“医美信息更加对称”锦上添花。
再看“新品牌”,乍一看,还以为是又出现了新的医美品牌,实际上目前医美行业上、中、下游并不存在什么新品牌,各个产业链上的“品牌霸主”地位相当稳健,比如上游原材料华熙生物、中游机构联合丽格,下游医美平台新氧。短时间内,很难有新品牌能撼动头部效应。
如果非说有什么新品牌,新氧为医美医生量身打造的“绿宝石榜单”勉强可以算一个,毕竟在此之前,医美行业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还有“新供应链”的提法,也并未改变医美行业之间供需关系的本质,而是把上游厂商和中游医美机构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起来。
坦白说,能把一向“傲慢”的上游厂商拿下,以“自营+入驻”的形式进驻平台,目前恐怕也只有新氧做得到——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上游厂商看中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美信息展示平台资源。
因为,信息意味着流量。
那什么是“新信息”?一言以蔽之,新技术、新服务、新品牌、新供应链都是围绕着“新信息”展开的“信息更加对称”的“流通环节”。
没有“新信息”,其它“四新”无从谈起。
用新氧集团董事长兼CEO金星的话说:“旧医美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新医美是以信息对称提高服务品质,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据新氧数据颜究院显示,2021年非手术订单量的用户占比达到了83.1%,“轻医美”成为2021医美年度关键词。
前文中提到的江华主任对轻医美的概念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反对用这个概念。因为对于医疗工作来说没有轻重之分,打个针可以说轻吗?照样可以打死人、致残,所以我个人一直反对用这个概念。”
索塔(Solta Medical)中国事业部总监、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吕攀对江华主任看法表示赞同: “我们也是看手术非手术,哪怕在国外也是这样分的,我们也没有讲轻医美。”
其实“非手术类医美”叫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其火爆增长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手术类医美风险比轻医美要大得多,轻医美是人权衡风险之后的理性选择;其次轻医美的治疗效果这几年明显提升;最重要的是性价比高。不难看出,“轻”也好,“重”也罢,改变不了医美本质属性——一种医疗消费行为。
与其探讨“新旧”、“轻重”,不如回归事物源头去思考。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任委员,重庆星荣整形外科医院首席专家暨名誉总院长李世荣认为:“新医美应该回归医疗本质,回归医疗本质就是说我们要有良好的设施设备,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流的服务,最关键的竞争的技术,能够让广大消费者满意了,这个就回归医疗本质了。”
“信息透明+行业合规+技术驱动是我认知里的新医美。”联合丽格医疗美容投资连锁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滨分享到,“回归医疗本质,我认为就是落实医生责任制。”
李世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补充到:“新医美我的理解就是新的气象,结合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对我们市场的管理整改,使我们这个医美能够适应当前这种环境。”
……
也许“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新医美”的样子,但在描述“新医美”的蓝图时,有些数据我们是需要正视的。
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仅毁容导致的投诉就有2万起,大多发生在非法经营的“黑医美”机构。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投诉量增长近15倍。
即使有新氧的“新信息”打破信息壁垒,缩短了医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链接路径,但随着医美行业发展,一些“旧医美”在营销上,狂砸钱,使得一些渠道医院、黑医美的品牌比合规的医美机构更易形成品牌效应;渠道上,过分依赖熟人介绍,无形中给黑医美和过度加价等杀熟行为提供温床;产品上,假货泛滥,正规医美场所11%的设备是假货、水货,而非法医美场所高达90%的设备是假货……
如果这些是所谓“旧医美”的现状,对“新医美”未来的展望应该站在其对立面——
医美机构应该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消费者应该从依赖熟人介绍到上正规信息展示平台咨询;
越来越多的正品应该会出现在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地方;
医美上游厂商、中游机构、终端消费者应该从各自为政变成健康医美生态里的一环。
显然,这些不应该仅由新氧一家公司来完成,事实上,它也无法独自完成“新医美”的愿景,需要靠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上游厂商、医美机构、医生,甚至消费者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