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检验医学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小兵教授邀请我,为检验医学与科普融合交流会分享医学科普创作的体会,并给我出了一个演讲的题目《医学科普创作得靠“谱”》。我欣然为热心医学科普事业的专家点赞,乐意为之抛砖引玉。
近日,我看到一篇报道《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问题出在哪儿?》 心里有点不爽,说不出滋味。报道说,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云云。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等。这些“不靠谱”观点,看似为年轻人好,实则惹年轻人烦。“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不顾忌年轻人的感受,让他们对“专家”很反感。
“专家”作为一种特殊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特殊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实话实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令人尊重。但有的“专家”不太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未考虑过他们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教师爷”姿态示人。
3年抗击新冠,也是一次全民医学大科普。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交叉感染、群体免疫……等等医学名词,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百姓不再陌生。很多专家教授也上了台面,讲了很多实用性强的科普。“出门戴口罩,回家先洗手,吃饭用公筷”等等靠谱的卫生健康习惯正逐渐形成。但有的科普成了软肋,过度防疫,过度炒作,过度恐慌,弄得人心惶惶。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靠谱的现象,无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权威医学科普宣传的缺位,导致公众医学知识的匮乏;极少数专家医学人文伦理没落,放弃学术中立原则,为商业利益代言。有的作品还存在带货现象,打着科普的名义,实则是为了宣传某些药物或保健品,误导公众;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为博知名度,发表雷人的言论。一些伪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为迎合某些受众的需要,或突出自己的论点,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还有一些人对卫生健康类内容不加甄别,一律转发,成为假科普泛滥的推手;再就是对新媒体科普传播的管理有点滞后,漏洞多,以致虚假信息有机可乘满天飞。
科普知识靠不靠“谱“,归根结底,还是人不靠谱。生活中,我们衡量一个人靠不靠谱,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底线。一个人的底线,就是他的良心。有良心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违背道义、不靠谱的事。一个人有底线,靠得住,是让人放心最基本的品质,也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有了底线,才能获得受众的信赖。
医学类科普不仅要帮助人们了解相关健康知识,消除误解和歧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靠谱,有味道,吸引读者的阅读。个人认为,科普创作要“靠谱”,就是科普文章要有医药知识支撑,有医学文献可查,说法有根有据。如何让医学科普创作靠谱,有公信力呢?
首先,科普创作要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科普是社会共同的事业和责任。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舍得投入,还要舍得花心思。医学本身还是关于人的学问。作为医务人员,你服务的对象是有经历、有情感的人,很多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好像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见自己走过的路,像是在读自己。因此,医学科普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医生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为患者设身处地着想的过程,他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引起了他的共鸣,这就是当下所说的“共情”现象。
医学科普的读者大多缺乏医学专业背景,但是,他们大都有过生病或就医的经历,这些就是他们在阅读医学科普文时的情感基础。如果你的科普文章,在这些经历和情感上抓住读者的心,使他们产生共情,那么,你的科普文章就会吸引受众的眼球,产生好的社会效应。
其次,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做科普。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有利于提供更加科学、权威、专业的健康知识,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环境,同时也拓展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维度,调动了医务人员参与全生命周期健康工作的积极性。去年,国家出台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化了全社会科普责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和湖南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动作为,在《新湖南号》开设的《检验医学科普苑》就是专业机构写科普的成功范例。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镇华院长,既有大爱情怀和高超的医术,又是医院管理行家里手,文字功夫深厚,他利用业余时间开设的《华大夫讲堂》,传播老祖宗的中医药理念,堂堂喝彩。这是专业人员写科普的典范。
第三,科普创作要有严谨性。只有受众相信你,你的科普才有价值和意义。写好一篇科普文章并不容易,严谨性非常重要。可以说,写医学科普要做的查阅工作,比写专业论文付出还要更多。因为,写科普文不能显摆,不能老想着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准;而应该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找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一个点讲透。讲透这个点,你得花大量时间,翻阅很多医学文献资料。
我做了多年的医学科普报道,经验告诉我,写好一篇科普文章,或健康新闻,应当阅读完整的研究报告,咨询权威专家对最新成果的评估。一些医学研究,可能基于一组初步数据,显示出令人兴奋的进展,但要检查这份报告或研究是否经过专业评审,确保科普说明时,研究所处的阶段。报道早期研究成果,还要考虑可能引发同行和公众反应。
第四,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灵魂。医药卫生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和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它的一些技术性信息,如处方、疗法、器械使用和治疗措施等,一旦信息出现差错,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往往是难以挽回的。科学性标准主要靠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真实。不是无中生有的、假的和编造的。如肾缺如。指的是一侧生肾组织及输尿管不发育,或肾发育不全或肾萎缩。曾有报道望文生义,说某医院手术把肾误切丢失了,抹黑医生,造成极坏的影响。准确。不夸大、不缩水、不走样,核心事实要精准。如说,人是猴子变的,说法不准确。其实,人是从古代类人猿分化而来的。成熟。理论上成熟,技术上过关,经得起实践检验,得到社会认可,别人可以重复。全面。全面不是面面俱到,医学科学知识正反两方面都要讲。我们在平日里不能总说医学神圣的一面,还要告诉患者医学本身是不完美的,要让大众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医学,看到它的发展,理解它的不完美,进而坦然接受它的局限性。
第五、科普创作要有条理性。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去写,最容易让普通大众接受,这些都是下笔需要认真考虑的。我们专业教科书和医学文献,在写作结构上是比较固定的,就是临床表现、病因、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这是一个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路径。但是,受众在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比如得了这个病,我该怎么办,今后该怎么预防?他们不需要太多理论,他需在有实用价值的科普,你在写作的时候,最好按照受众的习惯顺序去写,他们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劳心费力。
第六,规范医学科普平台管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出台了《互联网对于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其中指出,对于申请注册从事医疗卫生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如抖音就为医疗健康科普内容设置了严格的准入审核机制。目前平台仅为三甲主治医师以上专家和国医大师进行个人认证,公立二级以上医院等进行机构认证等等。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健康科普领域,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持续发力,通过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库、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参加志愿服务、开通新媒体账号等方式,健康科普人才蓄水池越来越大,促进了优质健康科普作品的传播,受众喜闻乐见,令人欣慰。
健康科普是一项润物细无声、功成不必在我的系统工程,既要提高公众学习健康知识的内生动力,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的医学科普,不仅仅能使大众从中获得有益身心的健康知识,同时,也能让做科普的医者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丰盈做医生的人生感悟,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期待在崇尚科学、崇尚健康的新时代,有志于科普事业的医务人员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科普作品,给力健康中国,给力健康湖南。 (汤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