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
尤其在进入三伏天后,
“空调wifi西瓜”,
那是不少人钟情的度夏模式,
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5日,
许多关注养生的人,
最近迷上了三伏天“晒背”,
有人觉得这可以减肥。
也有人研究晒背的“最佳时间表”,
据民俗专家介绍,
三伏天“晒背”原本是地方性习俗,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来说,
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但并不是人人适用。
需要牢记的是,
夏季养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及时关注自身身体健康。
话又说回来,
“三伏”历史悠久,
它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一般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气温高又潮湿闷热,
按照传统计算方法,
夏至三庚数头伏,
从夏至开始,
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
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每年“入伏”的日期,
往往不太一样,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中伏天数不固定,
因此,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
有些年份则是40天。
每年入伏之后,
人们都会开启花样消暑模式,
凉茶、绿豆汤是常见饮品。
三伏天吃什么?
各地的食俗并不完全相同,
有“头伏馄饨二伏茶”,
“头伏火腿二伏鸡”之说,
常见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
头伏吃上一顿饺子,
再来点醋和蒜,开胃又解馋。
至于面条,类型不一而足,
有阳春面、炸酱面等等,
吃炸酱面最好是抻面,
口感会更加“筋道”,
著名作家崔岱远提到,
老北京伏天多吃过水凉面,
主要调料是芝麻酱,
小料里必有芥末、醋。
讲究的芝麻酱面,
可以有二十多道菜码,
蔬菜类的,黄瓜、青蒜,
以及心里美、小萝卜、新蒜切丝,
香椿、韭菜、略微烫一下,
芹菜、豇豆、豆芽焯水,
再放点泡发后煮熟的黄豆、青豆,
荤码则有熏鸡丝、熏肚丝、熏肉丝,
熏鱼去皮剔刺,味道也不错。
最有意思的吃法,
是取半个西瓜,
挖空西瓜瓤后,用西瓜皮当饭碗,
过水凉面放在里头有个好处,
不容易粘在一起,还有股清香味。
崔岱远说,这并不是“网红”吃法,
而是许多年前就有,
如果不喜欢吃面条,
也可以试着吃点羊肉,
比如安徽萧县等地,
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
以热制热,排汗排毒
堪称以食为疗的典型代表。
荷叶性平,味苦涩,
有解暑热、清头目之功效,
荷叶粥是一道不错的消暑食品,
出去办事走热了,出了一身汗,
那么可以吃点西瓜解渴,
或者来一碗凉粉,
喝下去顿觉清爽,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民间认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
露天的木制椅凳经过雨淋,
可能含有较多水分,
再被太阳一通暴晒,
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久坐可能诱发风湿等疾病。
总之,夏天人们出汗多,
消耗大、湿气重,
容易出现脾胃不和等症状,
适宜吃些解暑健脾的食物,
盛夏已至,夏季阳气高涨,
要顺应气候、时令变化,
及时补充水分,安然度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