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链资讯 药物 社会医疗机构调查报告|“软硬”兼施,“做大”社会办医 上海正在发力

社会医疗机构调查报告|“软硬”兼施,“做大”社会办医 上海正在发力

图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社会办医,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这几年,非公医疗市场“暗流涌动”,即使准入已不再是难点,可大浪淘沙下,“活着”然后“做大”绝非易事。与此同时,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屡次释放的政策利好,也给社会办医带来新机遇。

申城社会办医,繁花似锦,当然也有争奇斗艳的“压力”。前路很长,如何走得更稳?一个积极开放的外部环境,一个更有竞争力的自己,或许都不可缺。

国际医旅 大有可为

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两者的这道“加法”,给申城社会办医指出了一个突破口:国际医疗旅游。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认为,国际医疗旅游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提供跨境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保健康,提高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上海市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机构名单》,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模式,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医疗旅游服务产品,有19家社会医疗机构完成试点工作。

记者了解到,申城不少社会办医已经在特色品牌打造、服务模式创新、业务合作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共同开展海派中医特色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产品开发,“肾络调经丸”“肾络育春丸”等作为首组分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院内制剂获准进入临床使用;

上海浦滨儿童医院已建成综合性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还特别为国际医疗旅游客户开通专属特别通道,进一步完善适合中高端医疗服务的诊疗常规;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发起国际志愿者项目,招募了一批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及北美的志愿者团队,让外籍门诊患者的就诊体验变得轻松愉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周萍指出,上海一直是全国医疗卫生资源最丰富、优质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与亚洲相关国际医疗做得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相比,本市头部公立医院的技术水平绝不逊色。但要提升上海在国际医疗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则需要更多公私协同共创,再跃升的场域,如更高端先进的设施环境、更强有力的国际市场运营力、更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力等。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选择落户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健康服务产业园区内。在平台的加持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社会影响、一定品牌特色,高端化、国际化的社会办医品牌已崭露头角。

不过,社会办医业内人士也坦言,发展国际医疗旅游,还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受制于政策限制,境外护理人员无法获得执业许可;康复、口腔专业的医技人员在国内无明确地对应执业分类;还有,尽管进口新药和新耗材审批已大大加速,但与国际仍未能快速同步,而是否能够使用国际最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很可能左右境外患者对于择期疾病治疗的选择。

吸引人才 打响品牌

无论公立医院还是社会办医,人才无疑是关键。对社会办医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海和睦家医院,扎根申城20多年了。医院医疗总院长说,想建设专科队伍,就要招募学科带头人,充实完善专科人才队伍,同时强化内部培训机制,提升中青年医生能力,“当前,我们的人才主要是靠从外部引进。现在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引进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是专科建设的一大挑战。”

要做“令人感动的医疗”的宋冬雷,从医生集团走到医院,也从潜心脑科技术的专家人才磨炼成了“专家+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脑科医生培养周期长,这些年来,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带人育才。百姓的普遍认识里,社会办医的“金字招牌”,往往是大医院退下来的教授,其他的医生大多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断层明显。冬雷脑科则依靠长期的坚持和打磨,形成了自身稳定、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说:宋冬雷与患者交谈

宋冬雷说,对社会办医而言,只有做到其他医院做不到的,才更容易吸引专家和病人。冬雷脑科通过将年富力强的医生派到国内外交流,引进国际领先的治疗技术。他把“格局打开”:对社会办医,他清楚不要总是期盼有“成品”医生;面对公立医院扩张可能导致的“虹吸式”抢人,他说培养年轻医生不仅要为医院,还要为社会。“对社会办医来说,需要各方面都不错的人才队伍,才能吸引病人。”他指出。

多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指出,品牌之路,是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最早那会儿,80%的病人来医院都要找宋冬雷看,现在可能只有20%了。”宋冬雷想说的是,医生个人品牌和医院品牌并不矛盾,两者应该是一种融合的关系。“早期更多强调大专家的个人品牌,到后面一定是口碑形成的医院品牌。”他解释,“医院品牌好了,病人就会变多,医生成长就会更好;同时,医生有了名气,慕名而来的病人也会给医院带来发展机遇。”

曾经,注重良好的服务体验与流程标准化,是社会办医立足的要素。可医院毕竟不是酒店,光靠服务留不住病人。拥有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技术,成为社会办医突出重围的必选项,在上海,越来越多的社会医疗机构有了自己的专病诊治“独门绝技”。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表示,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建设一批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培育一批具竞争优势的专科医疗品牌。据介绍,上海是最早对社会医疗机构建立评审评价体系的城市。目前,上海地区已有19家单位获得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3A五星”标杆单位,1家获得“3A四星”示范单位、1家获得“2A四星”示范单位。

“我们要培育上海社会办医专病专科影响力品牌,打造社会办医的第一方阵。”闫东方会长指出,“同时,应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医师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不良诚信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强制严重违规的医疗机构退出医疗服务市场。”

差异发展 填补需求

在上海,三级医院正从市区向郊区“扩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政策扶持下不断拓展新功能,社会办医发展又该如何为自己争得发展空间?

曜影医疗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心主任王晓峰认为,每位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一样。更准确的诊断、更适当的治疗、更好的就医体验、更快的康复,正是非公医疗可以大力发展的空间。

在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也让他对海内外医疗体系有着独到的观察与体会。王晓峰介绍,在很多发达国家,公立私立医院一般都有着平等的市场地位和社会责任。相对来说,公立医院和非营利私立大学医院承担更多的教育和学术责任,但私立医院更鼓励竞争,所以优秀医生成熟后更多都在私立医院。

国际医疗体系与模式为国内非公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公立医院与非公医疗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优势。相信中国的非公医疗发展,也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诊疗规范,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健康选择。”

今年各地陆续出台新规划鼓励社会办医,其中多地均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等紧缺专科领域举办优质医疗机构。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院长、上海市慢性疾病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郭琪教授认为,康复医学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临床治疗向功能全面恢复的模式转变,而在政策和社会健康需求的加持下,这一领域也已成为医疗红海。

根据《柳叶刀》发表的数据,中国康复需求人次超过4.6亿,郭琪指出,但大量康复需求不可能全部涌进公立医疗机构。“康复不应仅是术后的一个环节,应该是覆盖大健康全周期的,其中有医疗行为,更有其他服务和方式。”郭琪认为,未来康复应根据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分期,例如术后康复在大医院完成,接着根据康复程度和患者个性化需求进入专科医院,再在社区、家庭持续康复。

周萍补充说,上海正步入高度老龄化,医养康护管的系统性融合,更便捷、高效、优质、多层次且广泛地覆盖人群迫在眉睫。《上海市卫生健康设施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中就特别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护理院、康复医院,鼓励符合条件的诊所、门诊部及其他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一同构筑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网络,“社会办医在其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的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实践公私融合发展,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也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同时,支持高水平社会医疗机构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并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为着力打造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特色学术交流平台的‘浦江论坛’,已经吸引了大批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为提升社会办医的学术水平提供了平台与资源支持。”闫东方会长介绍。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相关阅读】实现上海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 24家社会办医疗机构成为首批“健康传播新引擎创新基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药链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lianzixun.cn/index.php/2024/09/15/9a88422cb118a2892e21e6d8647d99a2/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条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